你的位置:博猫娱乐平台宣传 > 博猫娱乐平台宣传介绍 > 对话“地球卫士奖”得主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

对话“地球卫士奖”得主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

发布日期:2024-12-18 06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公布了2024年“地球卫士奖”得主,中国科学家卢琦获得“地球卫士奖”中的“科学与创新奖”,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。

一年一度的“地球卫士奖”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,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。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了正在沙特阿拉伯参会的国务院参事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、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,请他谈谈获奖感受,投身防沙治沙30多年的经验和未来规划。

谈获奖——

是对国家和团队的肯定赞赏

北京日报客户端:首先祝贺您获得“地球卫士奖”中的“科学与创新奖”,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。这几天,您的心情和感受如何?

卢琦:心情是很激动的,也深感责任重大。这个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的高度肯定和激励。我认为,这个奖不仅仅是颁发给我个人的,更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、对我们团队的不断创新、钻研向前的肯定和赞赏。这个意义,比我个人更重要。

我能胜出的最大优势可能在于,把政策和科技有机结合。因为我在科学本身、政策本身做得都不是最好的,只是我在两个领域待过,把这两个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。我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,把政策和科技融合,大部分工作都在顶层和战略这个层面开展,特别是针对“三北”工程转型升级和科技支撑措施做了政策研究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这两天您正在沙特阿拉伯参加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(COP16)。这次参会,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见闻吗?

卢琦:这次参会,是中国第一次在COP大会中海外办会、设置中国馆,首次在境外展示中国荒漠化防治和“三北”攻坚战成果。而且展馆面积是仅次于主办国沙特的。中国馆面积大、展位大,展示物全面,带了不少实物进行现场演示展示,因此吸引的人很多。展馆里还有一个既是办公室又是谈判室的功能区,最近都不停接待各方来访者。这证明我们国力强,治沙技术也确实是世界领先。大家都对中国七十多年来的治沙成就称赞不已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希望把中国治沙的经验、技术和方法引入他们的国家和地区。我们也十分乐意为世界贡献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当初您为何要投身治沙工作?能否简单讲讲您的经历。

卢琦:投身治沙这个领域,实际上是机缘巧合。1983年,我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,后来又在广西大学、中科院获得硕士、博士学位。1996年11月—1997年1月,我在以色列荒漠研究所进修并开展合作研究。我们这一代人,一直是服从国家分配的,不像现在有双向选择的机会。但是当时我们所有人的初心,就是干一行爱一行,干上了哪一行就爱上了哪一行,就在某个领域中专注前行。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特色。我们先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荒漠化研究所和三北工程研究院,我分别担任了创所所长和创院院长,组建了一批专门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科研攻坚团队。

谈治沙——

成功逆转“人造荒漠”扩张趋势

北京日报客户端:治沙是一段艰苦、专业、专注的历程,我国一代代“治沙人”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?

卢琦:治沙的经验很多,包括技术的、方法的、科技的等等。但我认为,最重要的一条,是我们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,就是跟着老前辈学习钻研,靠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。实际上,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工作,并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,从一张白纸开始。这也是眼下我们国家治沙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经验——那就是,总书记谈到的一张蓝图绘到底、一代接着一代干,久久为功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您曾说,荒漠化被称为“地球癌症”。治沙要讲究有所为,有所不为,怎么理解?

卢琦:荒漠化被称为“地球癌症”,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。实际上,它应该比癌症好治。我们现在可以很放心地说,没有固不住的沙,没有治不住、治不好的沙。但问题是,我们需不需要治那么多沙?所以我一直强调,我们要把自然的沙漠、沙地和人工、人为、“人造”的沙地区分开来。

我们现在治理的,主要是过去300年尤其是近100年以来,人类反复地向土地要粮食、要牧草、要肉要蛋等,逐渐导致的退化到像荒漠、沙漠那样的土地。现在治理的主要是这部分。能够把过去100年以来的“人造”沙地恢复到原来那样,已经很了不起了。在中国,我们成功逆转了“人造荒漠”扩张的趋势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过去30多年,您的科研实践工作中,遇到过什么困难?您如何化解?

卢琦:肯定有很多困难的事。但印象中,也分不出来是一时的还是长远的困难。如果是一时的能解决的,我们就努力克服掉了。如果一时解决不了,那就记着。当下条件不成熟,就一直在实践中向前推进。其实,我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,有的困难最后花了10年,有的花了更长时间,最多花上15年,最后就都达到了我原来预计的那种状态。

其实,人一路走来是众人拾柴火焰高,帮扶者甚多。只要你一直向前,大家就会认可,就会帮助你,实现共同的理想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如今,北京市民有明显感觉,沙尘暴比21世纪头十年好了许多,但几乎每年都还有沙尘暴来袭,沙尘暴可以被彻底治理吗?

卢琦:“三北”工程,对北京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。由于北京在下风向,它受到西路、北路和西北路三路沙尘的影响。要想彻底消灭沙尘暴,是不可能的。至少目前在我们可见的时间和技术范围内不可能。因为沙漠出现比人早,先有沙漠后有人类。在地球形成过程中,它是天生自带的。所以,我们要很坦然地面对沙尘暴,它只会有轻有重,有强有弱,跟气候的干湿也有关系。我们要有一个底线,坦然接受但也要在防沙治沙上不断努力。尽管沙尘暴无法被消灭,但通过我们的努力,也许会减轻沙尘暴的危害,主要办法就是久久为功坚持开展防沙治沙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普通人可以为防沙治沙做些什么?

卢琦:每个人都可以为防沙治沙做贡献。我国1984年启动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,这是一个全民参与、有法律保障的活动。有的人捐钱,有的人出力。我也看到,有很多北京市民去到内蒙古植树,而且是自觉自愿的,非常受触动。我们节约的每一滴水,少用的一次性用品,包括大家多一次绿色出行等,都是间接为治沙出力,都是对防沙、治沙,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。

谈未来——

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加入治沙

北京日报客户端:据了解,我国成立了首个防沙治沙机械化作业服务队,提供治沙机械服务。都有什么设备,效果如何呢?

卢琦:我们的设想是,未来也许可以像互联网约车、电商购物那样,有需要治沙的地区和人群,在手机上一下单,服务就提供到家了。目前投入在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,前景最好的就是类似小麦收割机械服务那样,从南到北一键式服务,服务完付费就可以了。随着机械化、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,可以成规模、成组织地来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活动。这跟经济水平、网络发展以及治沙体系都是匹配的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我国治沙数十年以来,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需要突破?

卢琦:我国70多年的治沙历史,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。我们一代代“治沙人”,在治沙中不断创新和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智慧,未来还要推动荒漠化防治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、智慧密集转变,为“三北”工程注入新活力。同时也要继续创新治沙模式,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荒漠化防治、沙产业和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的治沙体系,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沙,推动中国荒漠化防治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北京日报客户端:如您所说,治沙工作是一代代“治沙人”薪火接力的结果。身为“地球卫士奖”得主,给青年科研工作者说两句话吧。

卢琦:过去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,我在机关、研究机构工作过,也在大学工作过。回过头看这一路,所有的经历都是没有白走的,都是有用的。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,不断尝试,不怕困难和挫折,永远向前。也期待更多想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年轻后备人才积极参与进来。这个领域是很开放、开阔的,相信一定会大有可为。

Justin Jin 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供图